来源:TA说 作者:佚名
林徽因原名林徽音,后来为何要改名?因为一个男人。林徽因原名林徽音,名字被一个男人“抢注”才被迫改名。
民国才女林徽因出身于书香世家,她的祖父林孝恂,以光绪年间进士之身列翰林之选,与康有为同科,后历任浙江海宁、石门、仁和各州县地方官。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,擅诗文,工书法,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。她有个叔叔林觉民,是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”之一。牺牲前,他给后人留下了感人泪下的《与妻书》:
“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!吾作此书时,尚是世中一人;汝看此书时,吾已成为阴间一鬼。吾作此书,泪珠和笔墨齐下,不能竟书而欲搁笔,又恐汝不察吾衷,谓吾忍舍汝而死,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,故遂忍悲为汝言之……”
林徽因原名林徽音,“徽音”之名是她祖父林孝恂帮她取的,并且,这名字也是有出处的,源自《诗·大雅·思齐》中的“思齐大任,文王之母,思媚周姜,京室之妇。大姒嗣徽音,则百斯男”。
“大姒嗣徽音,则百斯男”是什么意思呢?诗中的“大姒(sì)”即太姒,文王之妻。嗣:继承,继续。徽音:美誉。“百斯男”指众多男儿。男,男孩,这里指子孙。通俗地讲,就是太姒继承太任、太姜的美德,必能多生儿子。
看看,林徽音之名中竟蕴含着这么丰富的文化内涵,到底是出自饱读诗书的翰林之手。可是,这么好的名字,林徽音后来为什么不用,而改叫林徽因了呢?原来,成年后的林徽音发现当时还有另外一个“林徽因”,是位男作家,并且,那位男作家的文笔并不怎么样。
并且两人都和“新月社”有渊源,常常在同一本刊物上发文章。一次,林徽因在《诗刊》第3期上发表诗作,但是,此前,那个男林徽音也在《诗刊》上发表过作品,为此,徐志摩还特别在《诗刊·叙言》中发表一则声明:“本刊的作者林徽音,是一位女士,《声色》与以前的《绿》的作者林微音,是一位男士,他们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,常常有人错认,排印亦常有错误,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‘林薇音’所以特为声明,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!”
与这样一个末流作家“撞衫”同名,林徽音觉得会让人对自己的创作能力产生误解,所以想自己改名。恰巧,她听说堂弟林宣有个朋友的女儿叫“筠因”,觉得“因”字非常好,且与“音”音同,她此后再写文章时,就署上了“林徽因”的笔名,这样,就不会有人误她的文章当成那个男林徽音的作品了。林徽因改名后,很快就蜚声文坛,而那个男林徽音却被淹没于茫茫文海中。
那个男林微音何许人也,竟令林徽因如此避之不及?对于男林微音的身世,著名作家施蛰存曾写过一篇名为《林微音其人》的短文,回忆了与林徽因同时代的那个林微音。
施蛰存与林徽音于1928夏天年初识于杭州,那天,他与戴望舒等人碰到一个低头焚烧废纸的赤鼻子青年。几个人非常好奇,就走上前去问询。原来,那男青年是上海人,是个诗人,银行小职员,他烧掉的全是他寄给各报刊的退稿。那个上海青年,就是林微音。
因为西湖边上的这次“奇遇”,林微音与施蛰存、戴望舒等人成为朋友。后来,他们办刊物、办出版社,林微音在他们那里发表了不少诗文。男林微音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于小说,叙述风格与“五四”以来的许多女作家如凌叔华、陈衡哲、冯沅君都十分接近,林徽因的小说风格亦是如此,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将二人混淆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林微音与新月诗人兼出版家邵洵美关系密切,1931年邵洵美出任新月书店经理后忙不过来,便让林微音来代理一些工作。林微音在新月书店做事,难免要和新月派的一些成员接触,这就更加剧了人们的误会,以为林微音就是新月诗人林徽因。正是在那之后,才女林徽音才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林徽因的。
后来,林微音沾上了鸦片瘾,本来他在经济上就不是十分宽裕,此时便愈发窘困起来。吸上鸦片后的林微音为赚些稿费度日,还写了一些粗劣的小说卖钱,后来慢慢销声匿迹,竟不知所终了。
施蛰存在《林微音其人》中说:“从1937年以后,直到上海解放,我没有见过他。”1951年,施蛰存才又遇见过他几次,因为没有工作,他要施蛰存他介绍做英语教师或是翻译,施蛰存都无法帮助他。后来听说他常常到市委去要工作,最后竟将自己整进了看守所,罪名是“无理取闹”。再后来,林微音的下落就鲜为人知了,据说是故于1980年代初期。
与一生都沐浴在诗情画意里的才女林徽因相比,那个男林微音是不幸的,且不说其他,仅仅是因为名字的关系,林微音便“无意”中成了衬托这位京华才女的一片绿叶。可以说,他的一生都是生活在林安徽因的阴影下的,生前如此,死后仍然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