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年龄大了,决定将衣钵传给弟子,要求弟子做偈,从中选取优秀者。
神秀大师先呈一偈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。”
过了几天,舂米的惠能另作一偈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
弘忍大师认为惠能见解透彻,在深夜三更,授衣传法给惠能大师。
神秀禅师追求的是“渐悟”,是循序渐进的修行,讲究勤奋;慧能禅师追求的是“顿悟”,是见性成佛的修行,讲究慧根。一个追求兢兢业业,一个追求旷达空灵。
禅宗讲究“顿悟”,讲究“慧根”,不是每位苦读经书,苦做功课的僧人都能成为高僧大德。现实生活中,想要在某一领域成为顶尖人物,不可否认聪明与智慧、领悟能力的重要。但是,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苦做功课,只是靠“顿悟”,也不可能走到顶峰,成为顶尖人才。不管是学习知识、掌握技能,还是修身养性、健美瘦身,都需要尊崇物质和自然规律,循序渐进,逐步达到某种高度,最后功到手熟、水到渠成。那些体育运动员就是最好的例子。他们从小开始,长达十几年的训练,才能娴熟地掌握某种技能。想要走上最高领奖台,还要看他们的临场发挥。但是,光靠临场发挥就够了吗?当然不行!那些获得冠军的体育运动员,哪一个不是经过上万次,甚至是上亿次的磨练、积累,才逐步地掌握?这是日积月累,是循序渐进,是熟能生巧,而不是见性成佛的“顿悟”。
顿悟是顶尖选手的领悟,是科学家的灵感,它是建立在足够娴熟、日思夜想之后的偶得。
经典物理学大师牛顿曾说过:“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,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。”他还说,“你若想获得知识,你该下苦功;你若想获得食物,你该下苦功;你若想得到快乐,你也该下苦功,因为辛苦是获得一切的定律。”
鲁迅先生也说过:“那有什么天才,我只不过是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。”
“满天星星,寥落的灯光,行人很少。”科比知道洛杉矶早上四点多天空的样子。
村上春树每天凌晨四点起床,写作四小时,跑十公里。
早年,沈从文北漂,写作到鼻血流满书桌。
这些天才们都如此说,如此做,那就说明:“顿悟”并不可靠,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才是真理。
“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,那是因为经历了“独上高楼,望断天涯路”的深情向往和奋力拼搏;是经历了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神情专注和废寝忘食;经历了从肉体到精神的双重折磨而后的痴心不改和持之以恒。学识渊博,技艺精湛,成大事者,无不是经受过多种磨难,多种困惑而后成功。哪有天上掉馅饼,坐享其成,唾手可得的事情?
作为凡夫俗子,神秀禅师的“渐悟”似乎还要牢靠些,即使不能“一览众山小”,但只要喜爱,也会“身在此山中”,而一味靠慧能禅师玄之又玄的“顿悟”,我们可能永远只是一个门外汉。